院情概况OVERVIEW

改革开放,成绩显著
1978年

2月 上海交通大学归属六机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六机部为主。

3月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主持和主要参与的6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朱物华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个人。

4月 学校恢复职称评定工作,动力系3人晋升教授,6人晋升副教授,60名助教晋升为讲师。

7月 朱物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9-10月 上海交大录取1978级新生1480人,其中船舶动力系252人:船舶涡轮机专业30人,船舶内燃机专业73人,船舶动力装置专业73人,船舶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专业32人,核反应堆工程专业44人。

9月 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录取20名研究生。

本年 船舶动力系更名为动力机械工程系,沿用1961年以来的校内代号二系。

1979年

本年 船舶燃气轮机、船舶内燃机和船舶动力装置合并为船舶动力机械专业,制冷装置与空气调节系统专业调整为制冷工程专业,核反应堆工程专业调整为核动力工程专业。

本年 动力机械工程系从1979级起实行学分制、选修制和导师制,作为全校推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的试点之一。

1980年

4月 范绪箕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81年

本年 船舶涡轮机、船舶内燃机和振动、冲击、噪声专业获首批博士点,船舶涡轮机、船舶内燃机、船舶动力装置、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和振动、冲击、噪声7个专业获批硕士点。

1982年

6月 王兆华、李渤仲、骆振黄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导。

1983年

7月 动力机械工程系新增能源工程专业,1984年改称热能工程专业。

本年 动力机械工程系成为学校管理改革和岗位责任制试点单位,试行职务津贴及奖励制度改革,推动了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改革。

1984年

2月 翁史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85年

1月 学校召开教材工作检阅大会,首次在全校范围评选优秀教材,动力机械工程系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5月 动力机械工程系建立了15个学科组。

6月 国际低温工程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是制冷低温领域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本年 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成立,是国内最早开展振动、冲击、噪声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

本年 荣获国家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由王钟铭、任文江、顾宏中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的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

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成立,动力机械工程系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本年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工程热物理专业获批博士点,核动力工程专业获批硕士点。

本年 船舶动力机械专业更名为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

1987年

4月 国家教委批准上海交大和水利电力部联合举办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热能工程专业划归电力学院的“能源工程系”。

本年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研究所成立,1999年更名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1988年

1月 杨世铭主编的《传热学》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7月 振动、冲击、噪声和热力涡轮机械等8个学科,被列入全国首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

7月 傅志方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阿依24发动机振动故障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月 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该实验室于1995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本年 内燃机研究所成立。

1989年

10月 水利电力部在闵行校区建造能源楼,1991年7月能源工程系搬入能源楼。

1990年

12月 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2月 获批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12月 翁贤邦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潜艇噪声振动控制研究设计及33潜艇改装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年 热力叶轮机械研究所成立。

本年 动力机械工程系被授予“上海市群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991年

本年 新增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专业并获批硕士点,1998年6月获批博士点。

本年 任世瑶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效低噪声冷却塔”荣获国家星火奖二等奖。

1993年

本年 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专业更名为热力发动机专业。

本年 顾宏中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

本年 动力机械工程系“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经费为1665万元。

本年 热能工程研究所成立。

1996年

本年 杨世铭主编的《传热学基础》荣获全国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年 动力机械系设有热力涡轮机械、内燃机、动力装置、制冷工程、核工程、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和振动、冲击、噪声7个研究所。

1997年

6月 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12月 傅志方荣获中国科协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12月 《传热学基础(教材)》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年 “抓学科建设,借科研东风,培养制冷专业跨世纪人才”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年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要求,热力叶轮机械和内燃机合并为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

本年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动力工程领域成为上海交大首批获准招收和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七个学科之一,录取首届工程硕士生7人。

1998年

6月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申请增设“环境工程”专业,1999年秋季开始招生。

9月 电力学院的能源工程系改属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本年 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本年 根据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要求,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和制冷与低温技术三个专业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振动、冲击、噪声调整到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并转到机械工程学院招生。

本年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作为全校试点之一,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建立能源动力类本科生试点班。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建“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点,2000年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和工程硕士点。

1999年

本年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对系所进行重组调整,形成了动力工程系、能源工程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核动力工程及自动化系4个系。

本年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985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经费为2060万元。

2000年

本年 “动力机械与工程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首批重点实验室。

本年 增设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硕士点。

本年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成立。

2001年

9月 学校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合并工作小组。

本年 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两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年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启动,建设经费为900万元。

本年 获批成立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本年 “《机械振动噪声学》课程革新和建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年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调整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年 瞿祖清的博士学位论文《结构动力缩聚技术:理论与应用》荣获全国第三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学院首篇全国优博论文。

本年底 全院有教职工208名,其中教师121名,院士1名(翁史烈),教授/研究员50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2名。

2001